罗伯特议事规则-文子
💙

为何爱会伤人R最后一部分

现出来。那时,我们建立了如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与你”的关系。
每一个来访者对我而言,都有如此非凡的意义。
只是,这个意义有待我们每一个人去发现。
作为心理医生,其实我也在时时刻刻询问来访者“我对你的意义是什么”,或者干脆会想我对于他有何意义。
有时,我也会直接这样询问,而大多数时候,我是在不知不觉地做这样的询问。它们发生得如此频繁而自动,我很多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做这样的询问。
很多时候,来访者会给予我证明,他们告诉我,我帮助了他们。哦,这就是说,我对于他们是有意义的。我不光是收了咨询费用,也不光是在利用我的名气在挣钱,而是我真的对他们有意义。
更多时候,这种意义有待于我去发现,有待于我自己去确认,而不能光期待来访者的确认。如果必须期待来访者的确认,那我就会成为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人,总是处于焦虑中,就像一个正在恋爱的人,总担心对方是否在乎自己这个人。
要得到这种确认,或者想给予别人这种确认,我们常想,必须有完美的结果。
譬如,无数的人会在恋爱中渴求我对于他是唯一的,我们必须结婚,而且白头偕老,完满幸福地度过了一生。这才叫爱与被爱的证明,除此以外都不是。
如果是这样想,那么人生将变成不是在寻找爱的证明,而是在寻找不爱的证明。
如果是这样想,那么看起来你是在追求完美,但其实你关注的是不完美。
如果是这样想,那么人生势必是不完美的。
因而,那爱与被爱的证明总是得不到的。
相反,假若你能明白,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你自然遭遇的一切,尤其是你自由选择的一切,都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你会在不完美中发现爱与被爱的证明。
我一个朋友因为特殊的原因,想和太太离婚。实际上,他们十多年的婚姻看起来似乎根本与爱无关,他们极少生活在一起,他们也极少有性爱。
但是,他的太太坚决不离婚。他太太先是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迫使他与自己结婚,现在又用完全不能沟通的方式拒绝与他离婚。
为此,他很恼火,觉得她就是在为难他。
然而,一天,他在非常安静的时候,想起童年的一幕。他趴在自家厕所的窗户上向下看。他家在学校门口,而他看到的,是他们班的全班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登上一辆大巴,他们一起去春游,唯独没有他的份。因为他有哮喘,所以他的妈妈对班主任说,我们家孩子一出去就是麻烦,你不用管他了。
想到这一幕时,当年那种孤独感与自卑感再次唤起,他流下了泪水。
也就在泪水落下的同时,他突然明白,太太对他而言是何等重要。其实,一直以来,他很自卑,他怀疑根本不会有女人爱他,而他也的确很没有女人缘。
但是,他的太太用看似不近情理的方式告诉他,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女人是如此在乎他。这种感觉,其实是他一直渴求的。
那一刻,他对太太充满感激。
再见到太太时,他将这种感激告诉给太太。结果太太说,可以离婚了。
得到“你的存在对我有莫大意义”的确认后,太太给了他想要的自由。
看起来,我们要的是婚姻、地久天长、绝对忠贞、我是唯一的等完美的爱的仪式,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我的存在对于你是有意义的。
许多人因为失恋或离婚到我这儿来,他们真正纠结的,就是这一点——我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一旦得到了确认,他们的心就可以释怀了。
不过,这个确认,对方总是已经给了,而自己总是不相信,自己总是认为,必须是完美的形式,否则其他一切都不是证明。
对于这一点,我的比喻是,好像我们住在一个牢笼中,牢笼的大门非常牢固,我们以为,要走出这个牢笼,必须有一个超级英雄来拯救自己。但是,我们最终会发现,这个牢笼的大门其实是轻轻一推就可以打开的。并且,别人并不能将你拉出牢笼,因为你有一大堆办法拒绝别人的帮助。
就像我那位朋友,那场看起来似乎一无是处的婚姻,恰恰也正是打开牢笼的钥匙。
只不过,这个钥匙,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去确认。
第六节给到手的幸福盖个戳
我们之所以期待别人给爱一个证明,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将别人视为强大的。
陷于痛苦的人,会渴望爱与美好。
然而,当爱与美好来临时,我们会如何呢?
很可能,我们会退却、躲藏,甚至去毁坏这份爱与美好。
就像习惯了黑暗的人,突然见到光明,他会受不了,需要再次闭上眼睛,然后再步入光明。
电影《心灵捕手》中就刻画了这样一种心理。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威尔,经由心理治疗,黯淡的生命开始闪耀光彩,他不仅与心理医生建立了深度信任的治疗关系,与女友的爱也与日俱增,而他的数学事业更是一片光明。
但突然间,他却与女友发生了剧烈冲突,爱情断了,治疗也停止了,同时他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又回到了以前灰暗的生活中。
幸好,那灰暗生活中最强的亮色、威尔的损友威胁威尔说:“你必须远离这样的生活,你不能让我再在这里见到你,否则,我会杀死你。”损友觉得威尔才华横溢,该大放光彩。也可能,损友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但他觉得自己没有可能得到,所以希望他的兄弟替他活出来。
同时,威尔的心理医生也懂得这一点,他陪伴威尔突破了这一心理障碍。最后,威尔驾驶着损友们给他造的车,奔向女友所在的城市,奔向那将属于他的幸
福人生。
幸福之后撞下车
这种心理,我也大有体会。我发现,女友身上也有类似的一面。她的人生中也是有太多的伤痛,也如威尔一样习惯了黑暗,结果,每当我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时,她就会“制造”出一些意外来。
有时,这意外是和我莫名其妙吵一架;有时,这意外是生病;有时,这意外是一些或大或小的事故。
最明显的一次,是我们出去游玩,那几天感觉很好,但回来的路上,她撞车了。前面是红灯,对方的车稳稳地停在路上,而她似乎是没有觉知似的,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撞了上去。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对此进行过探讨,但最好的解释反而来自她的一个朋友V。
前不久,V跟几个朋友出去游玩,很开心。最后一天晚上,她突然想起,男友两天没和她联系了,于是给他发了一个短信:怎么老不跟我发短信,你是不是不想我了?
男友没有回复这个短信。等待的过程中,她觉得天一点点暗下来,最后变得好像很黑很黑。她越来越觉得,男友根本不爱他。
女友问V,假若放下“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与“不应该怎么做”的顾虑,她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V一开始语塞。在女友的一再鼓励下,她才不敢相信似的说,她希望男友回答说“我就是很爱很爱你,这是不用怀疑的”。
听V这么说,女友说:“就是说,
要给你们的爱情重重地加盖一个戳?!“
V大笑:“对呀,对呀,就是这个意思。”
在对我复述这件事时,女友说,她与我经历美好后的吵架、生病以及撞车等或大或小的故事,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在她显示后退一点时,我能给我们所经历的美好重重地盖一个戳,向她保证,让她确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尤其是关于那次撞车,女友说,那时她有些“得意忘形”,而她在童年时经常被警告“不要得意忘形”,所以她想看看,我是不是例外,会允许她“得意忘形”一下。
这也就是说,那次撞车,她是有些故意,是来考验我的。假若我那时对她大发脾气,她就会觉得,前面的美好不是真的,我并不爱她。相反,假若我没有批评她,甚至还对她说“没事,这没有什么”,那她就会更加相信,刚刚经历的美好是真的。
“哦,老天!”我向她感叹说,“我哪里知道这原来是一个考验。我只是凭借经验发现,每次经历一段幸福后你会出点事。既然知道这一点了,你再出这点事后,我的心就没有起什么波澜了。并且,我还想,既然总是要出点事,在红灯前小小地撞下车,总比在高速路上出车祸好,所以才没有责怪你。”
最后,我对她说:“最好不要老考验我,或者,至少再考验我时,先让我知道一下,我好配合。虽然我自认为学心理学这么多年了,越来越厉害,但你这种心理我还是不懂。”
女友大笑,她说,她对V就是这样提建议的:“这个心理游戏太微妙了,别人
很难知道,你最好让对方知道,你需要他经常对幸福盖个戳。“
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理游戏
我们对爱都是缺乏信心的,或者说,我们在爱面前都会感到自卑。于是,当我们有爱与被爱的感受时,会半信半疑,这时就渴望别人给一个确认。
对这一点,我一个朋友深有体会。她说,她和老公常玩这种游戏,有时会故意问对方:“这是真的吗?你真的爱我吗?怎么才能证明呢?哼,你不过是骗我罢了,我要证明、我要证明……”
最后,这种小游戏就以一方狠狠地吻对方一下而结束。有时,是更甜蜜的结束。
当有意地玩这个小游戏时,大家彼此都对其中的微妙心理有觉知,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对方在干什么,这样一来就可以玩得很默契。
但是,像女友之前跟我玩的游戏,以及V对男友玩的游戏,对方就会完全蒙在鼓里,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谈不上配合了。
不仅如此,如果这种游戏一直玩下去而对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后对方就会变得不耐烦起来,这个游戏就可能会以悲剧收场。我知道这种不耐烦,而V的男友不回V的短信,也是出于不耐烦。
所谓不耐烦,即我似乎知道她在要什么,但我不确定她究竟要什么,也不清楚怎么才能满足,而且这种游戏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好像是在一次次地挑战自己似的,最后就会烦。
更要命的是,玩游戏的人自己都不
知道自己在玩这个游戏,那时就可能有巨大的杀伤力。
在《心灵捕手》中,威尔玩这个游戏时,方式是和女友史凯兰剧烈吵架,还用拳头狠砸墙壁,并对女友说:“我不爱你!”
如此剧烈的冲突,本质上仍然是希望对方盖一个爱的戳。但是,这个游戏玩得太剧烈了,很少有人能撑得住,最后史凯兰痛得弯下腰来。其实,史凯兰和威尔一样,也对爱有深深的自卑和怀疑,她也需要爱的确证。
设想一个2岁的孩子,他的妈妈出去了一个月,妈妈回来后,他可能会对妈妈显得很冷淡。这种冷淡,是他在怀疑,妈妈还爱他吗,过去那些爱是真的吗。
这时,妈妈要坚决地去抱孩子,不管孩子怎么躲怎么拒绝。孩子的躲避,是对爱的怀疑,而妈妈的坚决,是对爱的确证。
被妈妈抱住时,孩子可能会试着推妈妈。这时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继续紧紧拥抱他。
接着,孩子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出来,他可能会攻击妈妈,踢她,甚至咬她。
这时,妈妈仍要紧紧地抱着他。
最后,孩子可能会彻底失控,号啕大哭,扑在妈妈怀里,与妈妈紧紧抱在一起。
这种哭声,是忧伤,是释怀,是承认,是接受,它意味着孩子从对爱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再一次信任了妈妈的爱。
威尔、V和我的女友,他们那些带着攻击性的表现,都像是个对爱绝望的孩子,期待一个强大而充满爱意的妈妈坚决地拥抱他们,让他们相信,刚刚正在发生的爱的确是真的,不是昙花一现。
但是,威尔作为一个成年男人,他发
出这样的攻击,实在是太猛烈了,史凯兰无法承受。
所以,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威尔需要明白,他在做什么。
最美好之后是最绝望?
我的一位来访者G,他来找我是因为他与太太的关系显得很脆弱。但一次咨询中,他谈起一件事时,我全身觉得暖融融的,非常舒服。
我和他分享了这种感觉,并问他的感受是什么。
他说,那件事发生后,他也一直觉得暖暖的。
我们仔细去谈这种感觉,最后他说,就好像是,经由这件事,他生命中终于第一次相信,一个女人真的会接受他,爱他。
这种相信,真是美好。实际上,我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咨询中,通过谈话体会到这种感觉,都是很罕见的事。
这次咨询结束后,我禁不住想,看来,他的婚姻可以很大地改善了。
但没有想到的是,在下一次咨询中,他向我传递的信息却是,这个婚姻没法持续下去了,他很想结束。
之前,他也会在咨询中表达这一信息,但这一次的表达是最强烈的,我听的时候会感觉到浑身冰凉。
他也说,这一次的决心的确变得更大了一些。
但是,为什么呢?上一次的感觉很美好,而这一次的怎么就变糟糕了呢?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他讲了几件事情,但他说,这几件事情不算什么,相比以前,这几件事是很轻
的,并且,他承认,太太在这一段时间的表现比以前要更令他满意。
这真的很奇怪,既然太太不是原因,那么原因一定在他自己身上,于是我仔细询问他,这一段时间他的心是如何变化的。
结果发现,那种美好的感觉结束后,他的心跌入了更糟糕的状态中。
他说,那种美好的感觉持续了几天,但随着那种美好的感觉逐渐减弱,他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当这种感觉消失后,他有了比以前更严重的怀疑。
他向妻子谈起过自己那美好的感受,太太也说:“是啊,我也觉得很好。”太太这种很平常的口吻,令他有些失望。就好像是,他和V一样,也期待着亲密爱人能给这美好的感受重重地盖一个戳,V的男友没有盖戳,而他的妻子只是轻轻地盖了一个戳,这种力道不够令他确信这是真的。
也因为这个戳盖得太轻,当这美好的感受消失后,G怀疑,妻子可能根本就不爱他,她之前的爱都不是真的,都是骗他的。
假若我们觉得,只有对方狠狠地给爱盖了一个戳,爱才是真的,那么这种失望很容易到来。毕竟,我们太多时候都对自己的心不了解,譬如G那么美好的感受,如果不是我一再拉他去谈,他也没想过,他感到温暖,是因为他第一次对爱有了信心。
但是,假若我们真的可以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么,每一次美好的感受,它本身就是一个爱的证明。
我们之所以期待别人给爱一个证明,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
将别人视为强大的。或者说,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都将自己当成了孩子,而将对方当成了父母。
假若威尔不能明白他在做什么,也根本不去认识自己的内心,那么谁都无法拯救他。
更何况,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很有限,很少有人能承受这么巧妙的考验。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是我们自己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去学着尊重那正在发生的爱与美好。
再次和女友谈起这一话题时,她说,她刚刚想到,她每一次对我发起的考验,都是竖起了一个堤坝,而期待着我用爱的洪水将它冲垮。这意味着,她每一次都是给爱与被爱增加了难度。
这也的确是我的感受,每一次这样的考验,都是对我耐心的一种损耗,好在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明显地日益减少,否则这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关键不是对方用爱的洪水将堤坝冲垮,而是自己看到这个堤坝,并将其拆除。
第七节放下爱情的神话
对你而言,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柏拉图
年轻的时候,他们住在有些破烂的地方,只有公共厕所,很脏,而她有洁癖。
于是,她要上厕所时,很多次他会开着一辆破车,送她到几公里外的五星级酒店去上厕所。
这是我听到的最浪漫的爱情故事之一。
伴随着这般浪漫的,是他们对彼此的在乎。他觉得,她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她比所有女人都美,尽管她样貌其实很普通。她觉得,自己只在意他一人,有他一人就够了。
然而,这样的爱情故事也会结束。
不过,即便结束了,她还是觉得,他在她心中是特殊的,而以她对他的了解,她在他心中也仍是特殊的。
这样的爱情,听上去真像是神话。美中不足的是,它结束了。
它为何会结束?
最好的境界,和最低的境界,常常看上去是一样的。
爱情中最好的境界,是合一,而最低的境界,是貌似合一。
这个爱情,其实仍处于最低的阶段——貌似合一。
真正的合一,是你彻底了解了自己,也彻底了解了对方。你先明白,你和他是两个不同的人,但你们在长时间的相处中驯养了彼此,突然有那样的刹那出现——你们碰到了彼此的心。这样的时刻一再发生,最后你们两人的精神交融在一起,两个人宛如一个人。然而,你们两人的精神独立性依然存在。
貌似合一,是你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你活在幻觉里,你幻想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这幻想套在对方身上,对方似乎还接受了,于是,你觉得,
你们两个人是合一的。
这种合一,其实是只在你的幻想里,你根本没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你也没看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譬如他对她一再说,“你是我的梅兰妮”。梅兰妮是著名小说《乱世佳人》中的人物,温柔贤惠也不乏坚强。但她觉得自己不是,于是一再对他说,“我不是你的梅兰妮”。而他继续坚持说,“你就是我的梅兰妮,我如此爱你,我可以为你做一切”。
“我可以为你做一切”,他的确也是这样做的。这个爱情之所以结束,是因他认为她一度想离开他,于是他崩溃了。既然爱不存在了,“我可以为你做一切”这一点就可以停下来了。
我想许多人会关注在“我可以为你做一切”上,而我的关注点则是,他一再坚持说“你是我的梅兰妮”,尽管她一再说不是,他还是如此坚持。
这种坚持,就是他将自己头脑中的完美女性的幻象,投射到她身上,然后以“我可以为你做一切”的方式去爱她,但是,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他并不真正了解。
甚至,他惧怕了解,因为一旦了解了,就发现她真的不是梅兰妮,于是幻象破灭,虚幻的合一感也毁灭了。
用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来说,这种心理可称之为“失区别”,即我看不到你和我之间有什么区别,也看不到你和我的想象有什么区别。“失区别”是一种心理防御,防御的是曾经体验过的严重的分离焦虑,即被妈妈抛弃的可怕经验。
用诗意一些的语言来说,如此这般的浪漫爱情,是在寻找一种证明:我在你
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如此一来,就证明了我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般意义的浪漫爱情的迷人之处,或许就在这种感觉里——你对我的爱,可以证明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女主人公特丽莎惧怕妈妈给她的训诫:别把你的存在那么当回事儿,尽管你是大美女,但你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所有的肉身都是一样的,而且是可憎的。
所以,特丽莎希望从男主人公托马斯那里得到“你是独特的”这种感觉。得到了这种感觉,她就可以从“所有的肉身都是一样可憎的”这种噩梦中脱离出来。但她很快发现,在托马斯面前,她并不特殊,因为托马斯还和两百多个女人上过床,并且,他摸她们的方式,和摸她的方式,没有任何不同。
特丽莎对托马斯的爱情感觉幻灭了,但她还是要执拗地得到这种感觉。于是,尽管已去了自由国家,她还是独自一人回到了被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她想看看,托马斯是否会回来找她。托马斯在祖国已是异己分子,如果他还能冒着危险回来找她,那就证明,托马斯是珍视她的。
托马斯果真回来了,可托马斯还会继续和各种各样的女人上床。他不仅仅痴迷于和不同的女人上床,关键是他还觉得,其实每个女人都差不多,只是在性爱中有一种独特的地方。尽管一个女人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和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但只要能品味到那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他觉得就值了。
特丽莎在托马斯身上寻找“我是独特的”这一感觉的证明,而托马斯则在两百多个女人身上寻找“她是独特的”这一感觉的证明。
何其荒诞!
托马斯发现,除了那秘密的万分之一处,这个女人和那个女人并无不同,而特丽莎也恐惧地发现,其实她只是渴求男人的怀抱而已,对她来说,托马斯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别的男人也可以。这样转了一圈之后,特丽莎悲哀地发现,她还是回到了妈妈给她的那种感觉中——你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作为心理医生,有时,我也会使用“你并不特殊”这一招,来治疗那种沉溺在一个已死掉的爱情中的病人,好让他明白,别继续在烂泥潭里待着了,上岸,请上岸。
譬如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她做了一个有妇之夫的情人,他对她说,他的妻子像是一个僵死的人,毫无情趣可言,他完
全没法和她做爱,而见到她的第一眼,就点燃了他的爱情火焰。
她喜欢这个说法,并对此深信不疑,觉得她对他是特殊的。
但后来,她看到了他和妻子恋爱时拍的照片,她震惊地发现,他的妻子在恋爱时的衣着风格是如此大胆。甚至,她还发现,她现在的衣着风格,和他妻子在恋爱时的衣着风格很像。
她接受不了这一信息,而我讲了一个故事,继续打击她。
故事来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小说《当尼采哭泣》,当然那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弗洛伊德的老师布雷尔,在美女莎乐美的推动下,答应了给尼采做心理治疗,而且绝对不能让尼采知道,他是在被治疗。
布雷尔最后想到的办法是,让尼采给自己做治疗。既然尼采自诩人类导师,应该可以治好他这个病人吧。布雷尔想以此来达到最终治疗尼采的目的。
结局很完美,布雷尔治疗了尼采,尼采也治疗了布雷尔。尼采的心理问题中,有一部分是和莎乐美有关——他痴恋着莎乐美。布雷尔也有类似的问题,他对自己的女病人贝莎有情欲的冲动,而贝莎也迷恋他,但他们不能在一起,因为这违反了他的职业道德。
化解两个男人痴恋的是,布雷尔最后向尼采坦白是莎乐美推动他治疗尼采的,并讲了莎乐美是如何使用她的魅力,诱惑自己,让自己打破了原则,而接受了她的建议。
尼采由此明白,莎乐美诱惑布雷尔的方式,和莎乐美诱惑他自己的方式,别无二致。他说:“她(莎乐美)完全清楚
全没法和她做爱,而见到她的第一眼,就点燃了他的爱情火焰。
她喜欢这个说法,并对此深信不疑,觉得她对他是特殊的。
但后来,她看到了他和妻子恋爱时拍的照片,她震惊地发现,他的妻子在恋爱时的衣着风格是如此大胆。甚至,她还发现,她现在的衣着风格,和他妻子在恋爱时的衣着风格很像。
她接受不了这一信息,而我讲了一个故事,继续打击她。
故事来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小说《当尼采哭泣》,当然那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弗洛伊德的老师布雷尔,在美女莎乐美的推动下,答应了给尼采做心理治疗,而且绝对不能让尼采知道,他是在被治疗。
布雷尔最后想到的办法是,让尼采给自己做治疗。既然尼采自诩人类导师,应该可以治好他这个病人吧。布雷尔想以此来达到最终治疗尼采的目的。
结局很完美,布雷尔治疗了尼采,尼采也治疗了布雷尔。尼采的心理问题中,有一部分是和莎乐美有关——他痴恋着莎乐美。布雷尔也有类似的问题,他对自己的女病人贝莎有情欲的冲动,而贝莎也迷恋他,但他们不能在一起,因为这违反了他的职业道德。
化解两个男人痴恋的是,布雷尔最后向尼采坦白是莎乐美推动他治疗尼采的,并讲了莎乐美是如何使用她的魅力,诱惑自己,让自己打破了原则,而接受了她的建议。
尼采由此明白,莎乐美诱惑布雷尔的方式,和莎乐美诱惑他自己的方式,别无二致。他说:“她(莎乐美)完全清楚
她的美丽,她利用它来宰制,把男人榨干,然后向下个男人继续迈进。“
通过尼采,布雷尔也知道了贝莎在精神病院无意识地诱惑其他男医生的方式和对他的方式也是一样的。同时,作为心理医生,布雷尔还明白,他为什么迷恋贝莎。布雷尔说:“多年来一直束缚我的马嚼子,我以为是玛蒂尔德(布雷尔的妻子)放进我嘴里的。我感到被她监禁,我渴望自由,渴望体验其余的女人和去拥有另一个全然不同的生活。”
他也明白,他一直未看到贝莎的真正存在。他说:“我与贝莎没有关联,我只是将一些私人意义,替代地联结、附着到她身上——这些意义,跟她完全没有丝毫关联。你让我明白,我从来没有以她真正的面貌看她,我与贝莎都没有真正地看到对方。”
他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与错误的敌人在战斗。真正的敌人一直不是玛蒂尔德,而是宿命。真正的敌人是衰老、死亡以及我本身对自由的恐惧。”
衰老、死亡、自由与孤独,是亚隆所说的每个人都必然遇到的四大生命主题,这些主题我们必须去直面,而且首先是独自去面对。太多时候,我们惧怕面对这四大主题,而转过头去将注意力放到一个异性身上,渴望爱情能拯救自己,能让自己免于这四大主题所带来的痛苦。
我不赞同人的存在意义是衰老、死亡、孤独与自由这四大主题所决定的,但我赞同亚隆借布雷尔的口说出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借情爱找到生命的意义,而逃避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爱情不能独自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不能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凭借,如
果你太期待爱情的神话,你真要问问自己,你是否想借着爱情从你本来的生命中逃走。一如布雷尔醒悟之后所说的话:
真正的敌人是“时间那吞噬人的巨浪”。但是为了某种理由,我现在不会在这些巨浪之前感到如此无助。今天,或许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感觉我好像决心要我的生活。我接受了我选择的生活。
第八节将你的心打开
将心打开后,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曾连续四天三夜,和一个学佛的朋友辩论一个问题:
可不可以直接从魔修成佛。
这位朋友说,关键是两点:慈悲和智慧。他说,很多人以为,很多佛学书上也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并且慈悲与智慧也是不可分的,但他发现最古老的佛学书中,并没有将慈悲列为成佛的必要条件。
他一生中经历过很多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让他的心坚硬如磐石,同时也历练出罕见的智慧,对人性,尤其是对人性中恶的部分更是洞若观火。辩论时还有一女性朋友在,他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细数她身上的恶,极其流畅,极其精彩。
我对佛学一知半解,不能和他辩论佛学,但我有我的辩论招数。这个招数,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称之为“抄后路”,意思是,当和一个人争论时,你要能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问他为什么这么想,或者直接对他的想法进行分析。
所以,我多次问他一个问题:“过去那些坎坷中,你受伤了,你为何会受伤?”
“因为我渴望爱。”他说,“但我现在知道爱并不是必需的,很多所谓的爱就是骗人和自我欺骗,尤其是爱情,我再也不渴求从谁那里得到爱,也不想给,我只要智慧。”
我回广州时,他送我去机场,在路上,我再次用“抄后路”的方法对他说:“你只是很怕将心打开而已。”
我们谁也没说服谁,其实,我们也完全没抱着说服对方的目的,我们的辩论只是为了交流彼此的想法而已。
害怕将心打开,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验看,这实在是太常见的事情了。一个人若在童年经历了太多痛苦,他就会发现,渴望爱与被爱,势必伴随着受伤乃至绝望。先有渴望再绝望的感觉太可怕
了,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干脆将心关上,再也不期待任何人的爱,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让自己免于先渴望再绝望的痛苦。
简而言之,这种心理可以概括为“回避亲密”。
回避亲密是因为惧怕爱
对于人际关系特别糟糕的来访者,在咨询的一开始就要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以让他了解“回避亲密”的行为是如何伤害他的人际关系的。
譬如,那些容易构建三角关系甚至多角关系的人,他们未必享受复杂的性关系,他们只是给自己多一个或几个备选方案而已。如此一来,自己万一在这个人身上受伤,就可以立即逃到另一个异性身上。
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会在关系最亲密的时候去构建三角关系,因为关系中的亲密一方面极大满足了他们对爱的渴求,但同时又唤起了他们的恐惧——“这不是真的,说不定明天这份爱就会失去。”于是,为了逃避想象中的失去爱的可怕,他们立即转到另一个人的怀抱中。
在最亲密的时候背叛对方,可以想象,这种行为多么容易伤害另一个人。
回避亲密的心理很常见,而回避亲密的表现方式则是千变万化。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Mandy,她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譬如强迫症——她会强迫自己记下看到的每一个车牌号码,再如幽室恐惧症——她不能坐电梯,她还有广场恐惧症——怕去人多的地方……
和她谈话,我总有无法深入的感觉。她很急迫地想改变自己,也觉得每次找我一小时要花数百元是个负担。同时,她还说,她很信任我,对我甚至有依赖,就像她对她丈夫的那种依赖。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她认为,我们的咨询应该有很快的进展才对。
然而,谈到二十来次时,我觉得我还是没有了解她,我也并不觉得与她很亲近,相反总是觉得有一堵若隐若现的墙挡在我们之间,让我无法触碰到她的心。
一次咨询中,我们连续谈了几件比较重要的事。我想将它们串起来,看看这几件事情中有什么微妙的联系。
刚谈了一小会儿,她却讲起了另一件琐事,没什么意义的琐事,而且讲得极其详细。
跑题了。我想。
跑题,是咨询中常见的事,而之所以会跑题,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当前进行的话题让来访者觉得有些害怕,他们不想碰。
这个时候,务必需要将来访者拉回到本来的话题上。因为,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就是,一个痛苦让我们难受,我们就用一些方法将这个痛苦包裹起来,好让自己意识上看不到这个痛苦的存在。然而,这个痛苦并未消失,它只是转入到潜意识中而已,并会以我们理解不了的方式控制我们的行为。并且,如果将痛苦包裹得太严实,一个人的情感和感受就会处于被截流状态,会引来各种各样的身心问题。
所以,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必须捕捉到来访者对痛苦的逃避,并将来访者再拉回到痛点上。
意识到Mandy跑题后,我立即打断她的絮叨,对她说:“我们本来是想对你刚才谈的几件重要的事做一个抽象的概括,好进行更深的了解,但你却突然谈起来一件无关的小事,而且谈得如此细致,我觉得像是对刚才那个话题的逃避。”
我继续说:“我感觉这是我们谈话很难深入的一个关键原因,你经常用谈一件琐事的方式转移我们的话题,让我们的话题永远浮在表面上,不能深入。”
她先做了些辩解,说她觉得那件小事还是蛮有意义的,值得谈下去,但谈着谈着,我们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上。
这时,我感觉,我和她的注意力都变得集中起来,整个房间也变得宁静了。
就在这种状态下,她说,前不久过春节的时候,她觉得孤独。
她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我的心弦被拨动,这是因为我感觉到了她的心弦在振动,这是我们谈了二十余次以来,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
“请谈谈这份孤独吧。”我说。
她说:“那时我想,自己又老了一岁,过去的时光看不到有什么意义,未来的人生也不知道有什么希望。”要是这些心理症状一直持续下去,而她的人生总是这样空虚,那该多糟糕。
“听上去,你很哀伤,为岁月。”我说。
她说:“是啊,哀伤,而且那是没有人可以倾诉可以理解的哀伤,所以感觉到孤独。”
“为什么不说给你的丈夫听,让他知道你的哀伤?”我问。
“我从来没有指望过他能理解我。”
她突然有点大声地说完这句话,眼泪一下子失控地流了下来。
此前,她有过几次流泪,但那好像是她早准备好的流泪,她习惯流泪,并总是会在流泪中抱怨一下其他相关人等。这样的流泪,多数也是防御。英国灵性治疗师阿南朵将这一点称为“老旧的DVD的重复播放”,即我们不断听一些老歌,而不能活在当下。
这一次的流泪不同,它是出乎预料的突然流出,并且流出时尽管很悲伤,但并没有怪任何人。这样不怪任何人的单纯的泪水,是特别好的疗伤药。
所以,我只是静静地陪着她流泪。
将心打开,爱才能流进来
这一次咨询后,她的状态发生了转变。以前,她对偶尔来住一段时间的公公
她突然有点大声地说完这句话,眼泪一下子失控地流了下来。
此前,她有过几次流泪,但那好像是她早准备好的流泪,她习惯流泪,并总是会在流泪中抱怨一下其他相关人等。这样的流泪,多数也是防御。英国灵性治疗师阿南朵将这一点称为“老旧的DVD的重复播放”,即我们不断听一些老歌,而不能活在当下。
这一次的流泪不同,它是出乎预料的突然流出,并且流出时尽管很悲伤,但并没有怪任何人。这样不怪任何人的单纯的泪水,是特别好的疗伤药。
所以,我只是静静地陪着她流泪。
将心打开,爱才能流进来
这一次咨询后,她的状态发生了转变。以前,她对偶尔来住一段时间的公公婆婆总有些抵触,尽管会尽一个儿媳的孝道,当他们走时,她总是觉得松了一口气,“他们可走了”。
但这次咨询后不久,她的公公婆婆再一次离开儿子家回老家,她主动想去送他们。“以前也会送,但那是出于礼貌,知道不这么做不好。”她说,“这一次不同,这一次是有些舍不得,他们的离开,让我感觉到有点伤感。”
她还说,这是她多年来唯一一次感觉到舍不得。
她还感觉到,自己的心踏实了一些。以前,丈夫晚上应酬,回家晚的话,她会非常焦虑,忍不住要打电话催他快点回家。但现在,再遇到同样局面,她的焦虑明显减轻。
对女儿,她的关爱也明显多了,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好像是平静了一些。
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答案很简单——她的心打开了。
她的童年曾遭遇很多痛苦,并且,父母常年在外,她的那些痛苦也没机会向父母说。
由此可以看到,她成年后的那种感觉——“我从来没有指望丈夫会理解我”,其原型其实是——“我从来没有指望父母或别的大人能理解我”。
她独自一个人承受这些痛苦,她觉得,她只能这样做,没有别的选择。但小小的她又不能独自消化这些痛苦,所以她能做的,就是用一些方式回避这些痛苦的感受,譬如纠缠于所有事情的表面。
她不让自己沉到深沉的感情中,结果就是,她和丈夫乃至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建立深厚的情感。
当心中没有深厚的情感时,一个人就会时时刻刻处于担心失去另一个人的焦虑中,结果表现成她对丈夫很依赖。
在这一次咨询中,她想逃跑,但被我拉回来感受那份孤独与哀伤,后来的眼泪意味着,她终于将心打开了一个缝隙。
将心打开后,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感知到是自己在回避亲密,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否则,我们总是容易指责对方不爱自己,其实真相几乎势必是,你的心没有打开,你不敢接受爱。
更准确的说法是,尽管你曾经一直在渴望爱,但你早已将心门关上了,别人的爱流不进来。
最糟糕的情形是,你完全意识不到
自己对爱的渴求了,你只是麻木地活着。
其次糟糕的是我那位学佛的朋友,他将拒绝爱与被爱哲学化了,认为人活着根本没必要爱,只需要智慧就可以了。
不过,与我这位女性来访者一样,后来他的心也打开了一些,他说,曾有人对他预言,再过十年,他的心会充满慈悲。对此,他意识上相信,但又总觉得不可能。
我觉得他会走到那一步,我相信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心打开。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