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文子
💙

学会正确的辩论方法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必修课

来自:厚德載物怡女王(順我者昌) 2012-11-14 19:31:24
学会正确的辩论方法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必修课
黄佶(本文为2012年第二届口语传播论坛稿件。)
摘要:现在思想交流日渐频繁,交换观点也很方便,但因辩论方法不正确,思想交流往往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引发了仇恨,这显然有悖建设现代文明的努力方向。本文作者从多年参与辩论的经历,梳理出了一些正确辩论所需要注意的事情,和大家交流。辩论开始后首先应该对有关概念的定义取得共识;辩论之初不应预设自己的立场,一切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要寻找最有效的论证或说服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证明材料、切入角度和出击时机;在辩论中要及时切割无法防守的阵地,以保持主动;对对方提供的材料、举的例子要仔细查看和核对;要始终围绕辩论主题,不要被对手误导而跑题;要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免被动;要熟悉辩论中的常见陷阱,例如用举例(或比喻,比方)代替论证,论证时拆东墙补西墙,用证明“有”来证明“无”,偷换概念,循环论证,金蝉脱壳,比烂和栽赃等等。
notion image
笔者认为:“面子”观念是妨碍中国人正确辩论的一大障碍。建设现代文明的过程实际上是改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国人要建设现代文明,首先应该淡化“面子”观念,建设“愿赌服输”的新文化,而这可以从学习正确的辩论方法开始。
关键词:思想交流,现代文明,辩论,网络论坛,微博
随着思想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都有了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思想交锋日渐频繁和激烈,但绝大多数人没有掌握正确的辩论方法,既无法说服对方,也不能使自己的思想有所深化,使自己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辩论常常演变为狡辩,随后演变为谩骂,最后变成人身攻击,最终双方义愤填膺,只能靠暴力发泄愤怒,“教授和记者约架”、“教授打老人耳光”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反映,这难免不使人回想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小将”和“造反派”们从“文攻”发展为“武斗”的历史,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错误的辩论方法是内战的导火线。中国要建设现代文明,学会正确的辩论方法非常重要,否则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来在因特网上唇枪舌剑的经历,初步归纳出进行正确的辩论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大家交流,共同提高。
第一,对有关概念的定义取得共识之后,辩论才能顺利展开
不先对概念的定义取得一致,讨论是无法进行的,就好像一个人把“地球”定义为“在地上踢的球”(即足球),然后去参加关于地球来源的研讨会,他显然是无法和别人进行交流的。
在讨论经济学的“商品价值”问题时,很多人把“价值的定义”和“价值的来源”(或决定价值的因素)混淆了,开口就是“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反对的人则否认这一定义。由于对“价值”的定义完全不同,且对一个概念的定义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论证其真伪,于是经过旷日持久的辩论之后仍然没有结果,火气却日渐增长,最后是你攻击我不学无术,我谩骂你低能白痴,不欢而散。
实际上,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定义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只是认为“商品的价值完全由劳动量决定”,即“价值的来源”只有一个:人类的劳动。搞清楚了价值“定义”和“来源”之间的区别,辩论才有了共同的基础,才能顺利进行,张三可以论证只有劳动量能够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李四可以论证劳动之外的其它因素也能对商品的价值做出贡献,然后相互检验对方的论证过程,进而接近真理。
第二,辩论之初不应预设自己的立场,一切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人都是有感情的,对各种事物会有自己的态度,但辩论是为了发现真理,而真理只有一个,非此即彼。既然要参加辩论,就不能预设立场,而要一切服从真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困难,稍不留意就会犯这样的错误。
在微博上辩论 1978 年开始的包产到户到底对中国的粮食产量有没有贡献时,为了证明包产到户是有贡献的,我做了一张中国历年粮食产量的曲线图,曲线显示:文革后期粮食产量增幅的确连年下降,而从 1978 年开始,粮食产量增幅明显增大。但对方指出:粮食增产涉及良种普及、新建化肥厂投产、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而包产到户则是逐步在全国推开的,因此不能证明 1978 年开始的粮食大幅度增产就是包产到户引起的。至此我明白仅根据粮食产量曲线是难以说服持对方的。
此时,一个否定包产到户贡献的网友做了一张“五年平均粮食产量曲线”,根据这条曲线,文革后的粮食产量增长幅度比文革时期小,他以此证明包产到户对粮食增产毫无贡献。
但从逐年全国粮食产量曲线上可以看出,在 1980 年和 1985 年有两次粮食大减产。正是这两次大减产,拉低了文革之后的粮食产品五年平均增产幅度。
此时我提醒自己不应坚持原来的预设立场:“包产到户有利于粮食增产”,于是我建议对方搞清楚 1980 年和 1985 年两次大减产的原因。如果是包产到户造成的,那么可以直接用来否定包产到户,而不必费神画五年平均曲线,拐弯抹角地证明包产到户不好;但如果不是包产到户造成的(例如是自然灾害造成的),那么粮食产量的五年平均曲线就不能用来否定包产到户,因为是这两年的大减产,拉低了文革后的粮食产量五年平均增幅。
但因为对方预设了立场“包产到户不好”,因此他和我不同,无法接受出现相反结论的情况,所以他既不敢去搞清两次大减产的原因(或搞清了却不愿意说),也不愿承认五年平均曲线无法证明包产到户不好,最后选择了沉默。
显然,在辩论中预设立场反而成了他的负担,我不预设立场之后反而能够轻装上阵。为了维护预定立场,不顾事实,在辩论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承认错误固然好,但绝大多数人为了面子不会承认错误,能够保持沉默、置之不理已经算文雅,更多的人会选择狡辩和谩骂,这就是论坛上和微博里总是戾气熏天的主要原因。
在研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我提出中国在设计未来的民主制度时,应该预防金钱政治。有人批评我受到了美国左翼的宣传的影响。我一方面指出美国左翼也是美国民主中的“民”的一部分,不应该漠视他们对民主制度中缺陷的批评;另一方面,我告诉对方,我在主张预防富人利用“钱多”来操纵选举的同时,也主张预防穷人利用“人多”来绑架政客。我的中性立场使对方失去了攻击我的理由。
人有自己的立场是很正常的,但不能被自己的立场所束缚。不拘泥于任何圈子或阵营,该左时就左,该右时就右,无“派”一身轻,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第三,要寻找最有效的论证或说服方法
在辩论中,难以说服对方是常有的事情,此时既不能放弃也不能生气,更不能出言不逊,责骂对方能力差、智商低等等,而应该冷静下来,努力寻找新的、有效的论证或说服方法。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思路。
1、使用合适的证明材料
在讨论美国民主制度中的缺陷金钱政治问题时,对方指责说这是国内官方媒介的宣传,于是我转发了大量美国媒介上批评金钱政治的时政漫画,既一目了然,又可以瓦解对方的攻击。
在讨论 Super PAC(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对美国民主有没有好处时,对方找来了一篇文章,其作者认为它们有四大优点。但我仔细一看,作者实际上是在做反讽,例如第四个优点是“They remind us how corrupt the system really is”(它们使我们明白这个(选举)制度有多么的腐败),作者指出:美国的大选被 0. 0000063% 的人控制了(总统大选经费的 80% 来自 196 个大捐款人,因为 Super PAC 的出现实际上取消了个人政治捐款的上限)。显然,我用对方提供的这支“矛”去攻击他的“盾”,效果比用我自己去找来的材料好得多(他认为我找来的材料不是政治宣传就是左派偏见),而且还省了我很多查资料的工夫。
2、寻找合适的切入角度
在讨论要不要继续把“龙”翻译为“dragon”时,很多人认为:随着中国加强对外宣传,介绍“龙”是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外国人对dragon 这个负面词汇的理解会逐渐改变,他们因此强烈反对重新翻译“龙”,或主张译为“Chinese Dragon”。我在辩论中使用过多种办法,效果都不好,难以改变对方的观点。
后来我认识到,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难以理解外国人对一个外文词汇的真实感受。于是我选择一个中文词汇,让他们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改变对这个母语词汇的理解。我写了一个“寓言故事”:pizza(披萨)刚刚进入中国时,被译为“砒霜”,为了避免和砒霜混淆,后来又译为“意大利砒霜”,很多意大利学者说这个翻译没有问题,坚持要这样译,但中国的家长都不敢让孩子去吃,……。
中国人一看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人们对自己母语中的一个词汇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也不是加上一个限制词就能摆脱原有负面含义的。很多激进的反对者看到这个例子,就此沉默了。一个反对者自己也感到把“披萨”译为“砒霜”很荒诞,问我是不是真有这回事。
我和很多人都主张把“龙”译为“Loong”。很多反对者的理由是外国人不认识这个新词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步了解其含义。我仍然从中国人的角度进行说明:一个中国儿童很快就能掌握“披萨”这个词汇,那么外国成年人学习“Loong”这个词汇也会很快。但反对者的批评也使我的认识得以深化,我之后在宣传自己的建议的同时,也强调要为这个新词汇撰写必要的注释文字,条件许可时还可以配以龙的图片、雕塑或动画,帮助外国人尽快掌握这一新词汇。
有一次和一个年轻网友辩论“文化大革命”的优劣,对方坚持认为文革式大民主很好,无奈之下我改变以理服人的做法,换用文革式以势压人、无限上纲上线的手法。例如对方网名是“野草”,我就责问他为什么不做社会主义的向阳花,却去做资本主义的野草?当对方对我的种种蛮不讲理的“卑劣”手法义愤填膺时,我告诉他这就是文革式的民主。当我问他如何应对种种恶毒攻击时,他说会去法院起诉我,我则告诉他,在文革中,首先被“砸烂”的就是“公检法”,他将无处告我,这令他感到非常不可思议。显然,对于丝毫不了解文革实际情况的人,这种使之设身处地的做法,要比机械地“摆事实,讲道理”有效得多。
3、把握合适的出击时机
在研究金钱政治问题时,对方坚持认为金钱政治对选举的影响不大,难以说服。但有一次他谈到在人大代表选举时,抱怨说因为自己单位和另一个人数多得多的单位属于同一个选区,因此自己单位的人永远无法当选。抓住这一时机,我指出在划分选区时搞鬼,使之有利于某些候选人,也是民主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并有一个专用词汇“Gerrymander”。我问他是不是反对这种行为?这使他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他肯定不应该支持这种会导致选举不公的做法,而且他自己也是受害者;但另一方面,如果他反对这一现象,就无法解释他为什么反对选举制度中的一种缺陷 Gerrymander,却不反对另一种缺陷:金钱政治。他果然没有直接回答,却舍近求远,花费了大量篇幅一次次解释他为什么坚决不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又利用自己的权限,把有关帖子全部删除了。
第四,要掌握主动,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在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情绪激昂,头脑发热,很容易偏离原主题。如果对手比较有经验,或有意偷换概念、转移话题,那就更容易导致己方的被动。一旦处于不利境地,就会更急躁,更不冷静,结果越陷越深。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参考以下一些做法。
1、及时切割无法防守的阵地,以保持主动
在一次讨论经济学问题时涉及“阿罗定律”,我为了方便,使用了网上辞书的定义,但对方指出网上的定义人人可以补充和修改,未必正确。于是我和他就网上辞书的权威性展开了辩论,对手甚至亲自去修改了某条目的注释,并有意改错了,以此证明网上内容不可靠,使我非常被动。其经验教训就是我不该去坚守这个易攻难守、毫无价值的城池,因为网上内容的权威性的确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和我们讨论的主题毫不相干。现在想来,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停止就此缠斗,改换使用纸质辞书或权威著作的定义,或让对方提供他认为权威的、正确的定义。
2、对对方提供的材料、举的例子要仔细查看和核对
在辩论中,双方会使用很多辅助材料,举很多例子,对此要特别谨慎,不能随便接受对方提供的证据,不能轻易接受对方的例子。对方提供的材料,如果自己能够查到原始来源,应该亲自去核对;对方举的例子,尤其是假设的例子,对其中的细节尤其是数字要逐一琢磨,看是否合理。因为很多人有意或无意地错用了材料,或在举例时犯有错误。例如前述说 Super PAC 有四大优点的文章,实际上是在反讽 Super PAC,并不支持材料提供者的观点。
曾有一个辩论对手为了证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例子,对比使用机器的工人和不使用机器的奴隶的生活水平的差异。我在他的例子中发现,他假设机器时代粮食的劳动生产率和奴隶时代的相同,这显然是错误的。我指出后他就彻底消失了。如果没有发现这个漏洞,围绕他的例子进行辩论,那么即使花费再多的力气也难以驳倒他的错误观点。
在辩论中医是不是属于科学时,我阅读了方舟子撰写的《批评中医》一书。他在书中写道:“古代中国也有灿烂的文明,某些技术发明甚至长期领先西方,但是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呢?这个问题是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被称为‘李约瑟问题’。”【1】
但实际上“李约瑟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方舟子篡改李约瑟的话、拿掉“现代”两个字,是想借李约瑟这位中国科技史的国际权威的嘴巴来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因而诞生于中国古代的中医也就不可能是科学。
随后我又发现他同样篡改了爱因斯坦的话:“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他把“西方”二字拿掉,说:“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起源是个不平常的事件,因此不必对古代中国没有出现科学而惊讶。”连方舟子这样一位学术打假斗士尚且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篡改原始材料,其他普通人就更难说了。
3、要始终围绕辩论主题,不要被对手误导而跑题
很多人在辩论中意识到自己有错之后,就东拉西扯,有意误导对手,使辩论偏离原来的主题,进而摆脱对手的追击,扭转被动局面。
因此在辩论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持原来的话题,尤其在陷入胶着或被动状态时,要看一下辩论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如果已经偏离,要立即拉回来,这往往能够一举改变被动局面。
我在指出有必要研究对金钱政治的预防措施时,有人反对,理由是金钱政治对选举的干扰是很小的。我起先花费大量精力去论证金钱政治的影响并不小,为此耗费了大量精力。随后我认识到,怎么算大、怎么算小是很主观的,这样辩论下去永远无法得到结果。后来对手在发言中说:“所谓金钱政治,富人用钱来操纵选举,是很难的。金钱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我借机说:“既然富人还有可能影响选举,金钱也是影响选举结果的因素(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有必要去研究这个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嘛!”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使对方再也无法提出异议。毕竟他还不敢说“富人用钱操作选举是不可能的”,不敢说“金钱根本不是影响选举的因素”。
4、要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避免陷入被动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关键是如何在辩论中处理好自己的错误。如果为了掩饰一个错误而拼命狡辩,只会使自己犯更多、更大的错误。这毫无意义,不仅不能使自己在辩论中得到提高,反而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对方穷追猛打时,自我感觉也极差。
在讨论金钱政治问题时,对方指出 Super PAC 的出现,并不等于完全取消个人政治捐款的上限,两者不应混淆。虽然这个问题尚有可辨之处,但我还是立即表示接受批评。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使自己成为被动的“辩护者”,也避免辩论偏离主攻方向。更重要的是,这为对手树立了一个榜样:“在辩论中可以也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有助于推动那些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不愿或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人停止狡辩,承认错误。不过“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极少有人向我学习。
有时觉得对方似乎有道理,但自己觉得自己也没错,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退出辩论,仔细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和论证,或发现自己的确错了,或找出对方发言中的漏洞,然后回去或承认错误、或继续辩论。
我主张的辩论策略是“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一旦发现真理在对方手里,就及时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把真理拿过来。只有真理在握,才能在辩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非常反对各种“辩论比赛”,在辩论赛中,各方的观点是抽签强加的,而不是自己的真实观点。因此绝大多数辩手都是在狡辩,而不是在捍卫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因此,辩论赛的目的是赢得比赛,而不是捍卫真理。这种习惯形成了风气,扩散到实际生活中的政治辩论或学术辩论里去,是现在狡辩成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辩论中,我一旦发现对方在为自己的胜利而辩论,我立即表示愿意承认他胜利了,并宣布自己认输。因为我不想参加“辩论赛”,而只想搞清楚问题。
第五,要熟悉辩论中的常见陷阱
辩论多了之后,对一些猫腻就会一目了然,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句话就可以打回去,一剑封喉,而不必多费口舌。以下是辩论中常见的一些陷阱。
1、用举例(或比喻、比方)代替论证
举例有助于说明问题,但不能用来代替论证。如果对方试图用举例或比喻或打比方来代替论证,不必和他纠缠他的例子是否正确,可直接指出其问题,并要求他做真正的论证。
例如在辩论经济学问题时,对方用太阳系内天体的运行情况为例,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太阳系里的星球这样运行,不等于人的经济活动也是这样运转的。如果跟着对方去辩论太阳系的问题,就被他引入歧途了。这种情况很多,令旁观者为当事人着急。
2、拆东墙补西墙法
在辩论话题甲时,用一种说法进行论证;在辩论话题乙时,又使用和第一种说法对立的说法去论证。虽然两次都能够自圆其说,无懈可击,但只要把两次辩论的内容放在一起,就立即露出破绽了。
例如在证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时,强调机器(新技术)普及很快,各个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快就拉平了,利润率相近,机器表现不出有什么贡献。但在质问他为什么有的企业利润率很高,有的很低时,又强调机器(新技术)的扩散存在障碍,需要时间,因此各个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有很大差别。把两次论证内容放在一起,就立即能看出其自相矛盾了。
3、用证明“有”,来证明“无”
证明甲因素对某事有贡献,不等于也证明了乙因素对此事没有贡献。如果不知道这一点,遇到对手这样论证乙因素没有贡献,就会去努力反驳其对甲因素有贡献的论证。但如果甲因素的确有贡献,那么反驳就是徒劳的。实际上此时只要指出对手玩弄的花招,就能击败对手。
例如在辩论机器能不能创造价值时,对方强调是企业家的劳动创造了对应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因此机器没有创造价值。如果顺着对方的思路,纠缠于企业家有没有劳动、能不能创造价值,就会非常被动,因为企业家肯定是劳动了,也的确创造了价值。
实际上此时只要一句话就能否定对方:“你父母对社会主义建设肯定有贡献,但这不等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全是他们俩创造的。”因为企业家能够创造价值,不等于企业家创造了对应利润的全部价值,而其余部分可能正是机器创造的。
实际上证明“无”比证明“有”困难得多,因此在辩论时要防止自己陷于被迫证明“无”的境地。例如要证明机器能够创造价值,只要从逻辑上证明“能够”存在就可以了,不论机器实际能够创造一亿元价值还是一分钱价值,论证都成功了。但要证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就很困难了,必须论证其它因素创造了全部价值,这必须做定量的证明,而迄今为止“价值”仍然是无法定量测算的。
4、偷换概念法
偷换概念是辩论中被频繁使用的招数。例如方舟子为了否定中医的疗效,在《批评中医》一书“不可轻信中医的疗效”一节里说:“许多疾病本来不吃药也可以自愈”。这就是典型的偷换概念。感冒等疾病的确会自愈,但这不等于中医治愈的患者都是自愈的。很多病人是在西医无效的情况下才去看中医的,并恢复了健康。如果说这是病人自愈的话,那为什么西医治疗时,病人没有自愈,而一吃了中药,病人却自愈了?这是不是太巧了?
在辩论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识别出对手在偷换概念。如果不能识别,就会被对手引入歧途,例如去争辩哪些疾病、在什么情况下会自愈、自愈的可能原因等等,而忽视了问题的要害:西医能够治愈病人时,便说西医是有效的;中医能够治愈病人时,就说是病人自愈的。因此,对中医本身抱有偏见,才是其错误所在。
5、循环论证法
循环论证是非常常见的招数。例如在讨论马克思经济学、辩论机器能否创造价值时,很多人直接用马克思的观点“只有人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来回复。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因为辩论机器能否创造价值,正是为了搞明白是不是只有人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遇到循环论证者时,不应顺着对方的思路,转而去辩论是不是“只有人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样的问题,只需指出其错误即可。
出现循环论证现象,对半是因为辩论者没有真正掌握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吃透所要辩论的问题,或对自己捍卫的对象过于痴迷,言必提其观点。在讨论其它问题时搬出其理论,没有问题,但在回应对其理论的质疑时,仍然用其理论招架,就表现出了学术训练的不足了。当然,有意识的循环论证者就不值一提了。
6、比烂狡辩法
在“徐景安与杨帆对话:左派与右派的分歧在哪里?”一文【2】中,左右两派的知识分子难得地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辩论。右翼知识分子徐景安反对计划经济,他用自己过去参与制定计划的亲身经历,说明制定计划时的种种不科学,“订计划根本不调查社会需求,是拿计算尺拉出来的”。对此左翼知识分子杨帆没有否认,想必也无法否认,他只是回答:“盲目投资,市场经济更加厉害。”
但是指出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就能证明计划经济没有盲目性吗?难道市场经济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就可以有盲目性了?这种辩论逻辑就好象:有人批评张三乱扔垃圾,张三回嘴说:“李四还随地吐痰呢!”难道李四随地吐痰,你张三乱扔垃圾就不是错了?所以杨帆的这种回答毫无杀伤力,无法为计划经济进行辩护,更不能从辩论中获益。
遇到比烂辩论者,不能跟着他去比谁更烂,或谁不那么烂,而应该坚持强调原被批判事物的“烂”,例如在坦率承认市场经济也有问题之后,强调双方先搞清楚计划经济的问题,而不要让对手“滑”过去。
7、金蝉脱壳法
徐景安列数计划经济的恶果时说道:“最终是剥夺农民形成的原始积累。当时的城镇居民是贵族,由政府提供生活、医疗、教育的基本保障,最苦的是农民。”杨帆回答:“最苦的是解放军。”这种回答看上去机巧,实际上答非所问,试图转移话题,表现出了他的心虚。
徐景安在这次对话中也使用了这种狡辩法。杨帆指出,虽然中国的劳动力很便宜,但美国拒绝中国劳动力流动到美国去,这是和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生产要素应该全球自由流通”相矛盾的。他批评中国右派“帮美国攻击中国不开放不自由,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劳动力也不开放。”徐景安无法反驳,就说“这个问题应该和美国去辩论。”
这也是在玩金蝉脱壳,把本该由中国右翼知识分子回答的问题:“美国是不是没有遵循自由主义经济学?”偷换成了该由美国官员回答的问题:“美国为什么采取从严从紧的移民政策?”逃避了对自己的打击。
遇到金蝉脱壳者,不能任其转移话题,可以在指出其逃窜企图之后,坚持原来的问题。例如杨帆可以追问:“我有机会的话会去问美国人,但请你现在说说美国自己有没有违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美国是不是言行不一、内外有别了?”
8、栽赃狡辩法
在讨论要不要重新翻译“龙”时,有人说:“要是改个名字就小康了,那世界真就大同了!!”
这是典型的栽赃狡辩法,即把明显荒谬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然后批判对方的正确观点。实际上,主张重新翻译“龙”的人并没有说过改正龙的翻译就能使中国立即实现小康。
改正“龙”的译法不会使中国直接进入小康社会,但“名正言顺”之后有利于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在西方人眼里,龙代表中国。更改对“龙”的错误翻译,有助于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而不良的国家形象会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
第六 其它可注意事项
在进行辩论时,一定要注意一点:辩论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影响旁观者。大量的旁观者虽然没有发言,但他们在关注双方的发言,在心里掂量各方的观点。因此在发言时要考虑如何让旁观者也能很容易地了解辩论的来龙去脉,在发言内容和形式上都必须注意。转变旁观者的思想,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成为自己的支持者,转发自己的文章,向更多的人介绍自己的观点,这比简单地打败辩论对手更有意义。
在辩论中,对方没有被说服,没有承认失败,不等于他没有受到触动。因此,不必因为对方没有公开认输就觉得很沮丧。如果坚持文明辩论,以理服人,能够旁征博引,一语中的,即使对方仍然坚持不同观点,但有些人也会向对手表示敬意。
在辩论中,对对方的发言,不必每一句话都去回复,只需对最关键的漏洞进行攻击,否则太累,也会分散火力。但对对方提出的问题,则必须明确回答,不应回避,也不应有意含糊其辞。自己无法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也许正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论证方法存在错误。回避问题,不仅是道义上的失败,使旁观者开始怀疑自己,使支持者失望,也可能使自己失去发现自己错误的机会,或失去锤炼更好的论证方法的机会。
辩论中会遇到不少基本观点和自己相同的人,但他们在一些细节上和自己可能会有差异,或其论证方法有问题,对此不应较真,而应一致对外,协助他们与其对手辩论,在配合其对外攻击时,使用自己认为较好的论证方法,或启用新的攻击角度,以此暗示和提醒同阵营的人改善自己的攻击方法。如果同一阵营内的人相互干起来了,只会使敌方得以苟延残喘,暗暗高兴。
绝大多数辩论的结局是不了了之。如果辩论进行得好,自己会有很大的收获,发现问题不像原先想得那么简单,了解了各种新观点,发现存在多种不同的视角,获得了很多新材料和新信息,了解了自己原来不了解的新理论和新知识,提炼出了更精练、更形象、更有效的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有些话题,自己本来只有仅用一句话就能表达的简单观点,但经过辩论,会发现涉及的问题很多,有必要逐一阐述,于是发展成一篇文章;文章发布后受到更多的质疑,于是被迫去写新的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做进一步的阐述,最后自己会觉得有必要撰写一本书,来全面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支持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显然,对一个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参加辩论的人来说,这是参加辩论最大的收获。
但辩论是很累的,不仅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影响情绪,遇到不文明的人时,自己不便随意爆发,往往会憋一肚子的气,所以不要轻易卷入辩论。除非精力充沛,或闲来无事,或自己的确想把一个问题搞得更清楚,或想自己省力,借别人的力量发现自己的错误、欠缺的知识或未掌握的信息,或想寻找能够更有效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理论的方式,或为了锻炼大脑,避免退化,患上老年痴呆症,才值得去参加辩论。
在辩论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发现自己错了要及时承认;对理解力差的人要耐心寻找最有效的说明方式,对缺乏背景知识的人要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精炼地说明情况;对胡搅蛮缠者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断跳出他们有意无意布下的迷魂阵;对出言不逊者,要冷酷而不失文明地进行嘲讽打击;对为辩论而辩论的人,不要浪费时间,应该及时认输,退出无意义的缠斗。
结束语
中国人很讲究“面子”,这是妨碍中国人正确辩论的一大障碍。建设现代文明的过程实际上是改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国人要建设现代文明,首先应该淡化“面子”观念(最好是彻底消除这一观念),建设“愿赌服输”的新文化,而这可以从学习正确的辩论法开始。
(2012年11月)
注:这不是本人的文章,也不完全赞成文中观点,对内容除了增加图片外没有修改,做为“自发认识辩论重要性”和罗伯特议事规则认识“辩论重要性”的比较,仅供参考。(也为了保号,打扰大家了)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