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文子
💚

人口问题是个伪问题,错误的政策才是(麻烦制造者)

notion image
太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觉了——内卷是因为人口多。却不知道,恰恰相反的,(同等条件下)人口越多,工作机会也就相对越多。人口越少,工作机会就越少,也就越内卷。这就是俄罗斯很多地区人口消失的原因。同样,如果人们迁徙自由,很多地方的人口也会消失,因为那边的经济社会活力下降,导致特别的内卷。人们难以生存,被迫到容易谋生的地方生活,也就是人口多的地方——城市。
这个趋势在世界各地发生,比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日本首都东京,韩国首都首尔,印度首都新德里……都集聚了大量的人口。
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听我慢慢讲来。
典型的,如果一个地方(当地人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半天内能够达到的距离,下面对地方的定义相同)只有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找不到对象啊,没法繁殖后代;没有商店,买不到东西;什么事都要自己做,没有办法去交换(提高生产效率),会变得异常贫穷以至于难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吃饭。
如果一个地方有两家人,这样会如何呢?找对象依然困难,不可能在同一年,你家正好生闺女,我家正好生儿子。虽然有可能找到对象。可是,这个地方买东西、上学、就医都非常的困难,找好工作也不可能。
假定这两家人专门开一个医院吧,开医院也是要钱的,也是要有人的——没有足够的人(消费),也没有足够的人去提供医疗服务,二者互相影响,医院就没有办法盈利,开医院的人就没办法赚钱,也就没办法高薪聘请专家医生。所以,在一个地方(1小时交通/交流范围内)生活仍然特别的不方便——即使两家人能够生存,那么,也是维持在基本的生存线上。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工作可以在家完成,这促进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向偏远地方的分散。
如果一个地方有更多的人口。比如,有200户人家怎么样呢?这里面肯定难有好的大学,难有好的医院,也没有什么好的超市,奢侈品就不要想了,自然也没有好的就业岗位。人们虽然可以生存,可是,消费品价格也非常的昂贵——赚钱少而花费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比较低,可支配的财富少。
所以,有人总结,当一个地方(人们的活动范围内)人口密度越高,生活成本越低,收入就越高。这有工业的聚集效应,也是经济学的人口聚集效应。聚集使得协作效率高,工资高,物价低,消费品选择丰富。城市越大,人们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就越高,消费就旺盛。更有甚者,有人说出,一个城市的人口每增加一倍,那么,人均收入就增加15%。
notion image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使人口负增长的日本,它的京都经济圈人口却不断的在增加。对于人口增长的印度、墨西哥、巴西这类的国家,他们的人口繁华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稀疏的地方。
人口的增加不一定是来自生育,有很多是来自迁徙。从偏远的地方迁徙到繁华的地方,是人追求自由、追求财富的结果。追求更高可支配收入是人之常情,也只有拥有了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才有可能生育和养殖更多的孩子。历史反复证明,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才能养活更多的后代,中国历史的每个朝代,国家繁荣,人们富裕繁荣和人口增加都是相伴而生。作为特例,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人均收入比较高,生育却很少。
这种现象似乎和人口的聚集效应相违背,为何出现这么反常的现象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长期以来奉行错误的政策。社会福利,尤其是养老制度,是导致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衰退的主要原因。
当人们不需要养儿防老,却被迫为别人养老。社会关系就变得彻底混乱了。生孩子就成了业余爱好,养孩子就像养宠物。孩子是国家的,所有人都不上心。如果碰上没有这种业余爱好的人,干脆就不生,如果碰上不想养孩子的人,干脆就不养。
对应的,政策制定者不断的剥夺父母的权利,使得他们对孩子的体罚、学生内容、医疗、干活,甚至娱乐都很难发挥施展权利,使得有钱生育的人不愿意生育,而政府就奖励没有财富储备的人去生育。
那些没有财富储备的人,自己都没过好这一生,自然对生育的子女不抱任何期望,所以,导致欧美地区人口素质在下降,数量的减少。一步一步走向衰退。如果不是大量吸收国外移民,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困难,经济会一落千丈。经济危机一触即发。和人口下降相匹配。
可见,人口的增减是多方面的因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信佛教、以及错误的养老制度等等,都会大幅度的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使得人口下降。信仰伊斯兰教,不采取高税收,高福利,免费养老的制度,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比较高,就会出现人口大量增长。
如果不考虑人口的迁徙,人口的自然增减决定于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生育意愿受人们的观点、自身的可支配收入、宗教、教育、社会制度、安全感甚至住房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2023年1月20日 401文子
notion image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