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思考陷阱,过度思考会迟缓行动甚至使得行动瘫痪。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有致富计划和梦想,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实现呢?心理学家提出了选择的悖论理论,解释了过多的选择会使得行动瘫痪。当人们面临过多选择时,往往会陷入过度思考的陷阱。担心做出错误选择,从而导致行动延迟或完全放弃。
行为经济学家旦尤·康特门 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过度思考会增加决策的复杂性,降低行动的可能性。
作家王鼎钧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卖豆腐的人,由于赚不到多少钱,他常常想要改行。卖豆腐人每天早起开始忙碌,他在破旧的小店里,一边制作豆腐,一边接待络绎不绝的顾客。每当夜幕降临,他疲惫的坐在灯光昏暗的厨房里,想着各种计划。他设想过卖掉豆腐店,买头驴去贩运食盐,再进一步扩大成运输队,然而,想到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他就打消了念头。这种内心的挣扎每天都在重复,最终,他还是照常卖豆腐,生活毫无变化,每天一到夜晚,他就对未来制定各种计划。比如,豆腐店卖掉,买头驴,去贩运食盐,等赚了钱就买更多的驴,办运输队。但是他又想,万一驴养不活怎么办?万一运输生意不好呢?
每天也他都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第二天起来,他还是照样卖豆腐?最终,他一辈子都在卖豆腐,生活毫无变化。始终活在困顿中。
想起作家说过的一句话,总是期待而从不行动,是大部分穷人都摆脱不了的顽疾。再周全的计划,不干都是徒劳;再美好的致富梦想,不做则全是空想。 一个人富不起来的根源,就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不做金钱的奴隶》一书中,看过一个故事,有对兄弟,同时看到了鞋子商机,决定各自开一家鞋厂。哥哥说干就干,立马请来师傅、工人,购买机器原料,他亲自监督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双鞋子都符合市场的需求和质量标准。 而弟弟则在不断的查阅市场资料,咨询行业专家,担心无法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他甚至列出了详细的风险清单,这些繁复的思考,最终让他错失了最佳的市场时机。
弟弟则踌躇不决,那么多鞋厂,怎么与其他人竞争?如果失败了,亏空怎么填补?他一直犹豫纠结,总是翻来覆去的想,最后,哥哥的生意越做越大,而他依旧在原地打转。 财经作家刘辉说,真正阻隔在你和财富之间的,不是智商、能力,而是过多的想法。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行动偏差是影响着人们决策的重重因素,人们往往高估了行动带来的风险,而低估了不行动的代价。
心理学中的沉没效应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过度思考的困境,已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难以放手,犹豫不决。有数据还显示,成功的人更注重执行力,而不是完美的计划,现实中有这样的人,明明有很多机会摆在你面前,却瞻前顾后。思虑种种,揣测别人如何看你,担心失败,害怕风险,结果就应验那句俗语,夜里想了千条路,明早依旧走老路。再多的起心动念,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那就等于0。 作家李晓毅,曾谈过他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24岁时,还是记者的他参加了行业会议,一位猎头过来问他,愿不愿意去一家知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的秘书。李晓毅纠结了很久,他在心里来回盘算,自己身高上不了台面,外语还差点火候,性格不合适,专业也不对口,越想越怀疑自己,那为二十几岁的猎头,特别不理解这些,为什么要想那么多?没有任何机会会对你三请四邀。
李晓益与猎头的对话,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猎头详细介绍了这家知名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总经理秘书的岗位职责,然而,李晓毅在心里盘算,自己的身高是否符合公司的形象要求,外语水平是否足够胜任工作,他甚至考虑到性格是否适合秘书的角色,最终,他的犹豫不决让他错失的这个提升自我的机会。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不仅感慨,真正阻碍的是内心的怀疑和犹豫。然而,李晓毅还是没有去那家公司,最终错失了这个重大机遇。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说过,经常受困于贫穷的人,他们会焦虑不安,往往都患上了想太多的坏毛病。想太多,不仅会消耗时间和精力,更会瓦解掉你做事的决心与意志。精神上的拉扯,是你生活与工作最大的敌人。当你陷入纠结与犹豫,就只能白白让机会溜走,把财富越推越远。
商业顾问刘润说,想到和得到之间隔着一条做到的鸿沟。而正是这条鸿沟,将穷人与富人区分开来。一个人变富的过程,其实就是屏除各种杂念,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30不设限》中,作者范海涛讲了自己一段经历。30岁时,他在一家小公司上班,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打算出国留学,进一步的提升自己。
自从有了这个计划,他的脑海里就充斥着各种思绪与念头。放弃现在的工作,真的划算吗?范海涛在决定出国前,内心充满了各种顾虑,他与朋友讨论过这个计划,朋友们的意见各不相同,有人鼓励追求梦想,有人则建议他安稳过日子。
他还与家人商量,父母担心他在国外的生活会不适应,并且,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他长时间离开。
然而,导师的一席话让他豁然开朗,想1万遍不如试一次,至少不会后悔。这句话成为他最终下定决心的动力,30岁才出国留学晚不晚啊?母亲身体不好,自己去那么远的地方合适吗?后来,他咨询大学导师,导师对他说,想1万遍,不如试一次,至少不会后悔,于是,他下定了决心,并且说干就干,立马找来课本开始复习。最终,他顺利通过 GER考试,成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口述历史专业硕士学位。
回国后,他就成立了工作室,出版了一系列人物专辑,成为畅销书作家。后来,谈到此事,范海涛说,最应该感谢的是当初那个敢于行动的自己。
逻辑思维ceo李天天曾说,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延,立即去做。
圣经里记载了这样富有传奇性的一幕,奔赴圣地的人们,被一片死海拦住去路,血色的海面飘满死尸,半空黑雾迷茫,时由鬼魅低吟,看上去根本无法前行,而当摩西踏上海边,顷刻间天朗气清,死海自动向两侧分开,露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路。
人生往往便是如此,当你犹豫不前,只觉得荆棘丛生,当你迈开脚步,才发现所行皆坦途。在致富的路上,永远没有最周全的计划和最完美的时机,与其总是预设困难,将自己困在原地踌躇不前,不如把执行力制定,主动迈开步子。为了克服“想太多”的问题,建议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
例如,可以每天设定一个小目标,逐步完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每25分钟专注于一个任务。休息五分钟再继续下一个任务,建立一个知识系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同事,互相监督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行动力,还能增加成功的几率。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行动是打开财富之门的关键,先做起来,你想要的未来才会奔你而来。
财富杂志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考察了500家头部企业,分析了他们发展壮大的历程,并归纳他们成功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企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正如作家大兵所说,世上大部分传奇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们将心意化作行动而已。财富也往往偏爱那些说干就干,一心专注于行动的人。 汽车大亨福特刚进入汽车行业,当时汽车主要靠蒸汽作为动力,很多从业者都选择继续开发蒸汽动力,改进蒸汽装置,当时,还是小职员的福特却在思考,车子既然可以蒸汽作动力,那么,用汽油应该也可以。
他跟别人讲自己的想法,大家都摇头。真的可行吗?需要投入多少?万一失败了呢?福特却不多讲,他当即就定下个改变汽车动力的目标。自那以后,他先是在工厂当机械学徒,深入学习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后来,他又利用下班时间去搞研发,钻研燃油机原理。通过努力,29岁时他成功研制出燃油发动机。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燃油车。,正是毫不动摇的执行力,让福特完成了这种革命性的创造。让他成为美国汽车大王,一举跻身富豪之列。
乔布斯曾说,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这句话强调的行动的重要性,而不是沉迷于幻想和计划。
马斯克也说过,再绝妙的想法,放到全世界几十亿人中,也有几万人能想到。你只有想到了就去做,才能抢在他们前面。任何事情,若总是停留在头脑里,那么,永远也不会有结果。
学会把“再想想”换成“马上做”,先执行,再去完善,是一个人变富的底层逻辑。
少一份行动前的空想,就能早一分靠近想要的生活。
家是另一所学校,成员之间的互动,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积极的家庭环境,可以显著提高孩子的行动力和自信心。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支持,能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和执行力。例如,一个家庭可以一起制定家庭计划,明确每个成员的目标和任务,定期讨论进展,互相鼓励和支持。
麻省理工两位经济教授阿比克与艾斯特走访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地区,他们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这些穷人家庭吃不饱饭,却还要买电视,家里囤满杂物。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往往伴随着无休止的争吵与谩骂。
两位经济教授在《贫穷的本质》里说到,贫穷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从生活层面到精神层面。如果一个家里充斥着垃圾,这个家就永远不可能富起来

一、物质垃圾

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社会上的商品越来越多,却出现了这样一个现状,低收入群体喜欢把钱花在不重要的事物上,比如,包包,衣服,电子产品……高收入群体大部分支出用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上,比如,健身,运动,读NBA,以及付费知识讲座。最后,文章在物质时代决定一个人重复的不再是赚钱的能力,更多取决于你怎么消费。对于普通人来说,存下的每一笔钱,都是以后翻身的资本。你如果只会买买买,只会让家里垃圾越积越多,去让自己越来越穷。
作家杨晓健讲过,他认识的一对夫妻,他们两人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收入刚好覆盖支出,如果精打细算一番,每个月还能存一笔钱。但夫妻俩从不去规划自己的开销,每一个月都要透支信用卡,朋友看见同事买了一辆中级轿车,也跟风买了一辆,妻子每次出去逛街,回到家时都是大袋小袋,一走进他们的家门,鞋柜那边几十双鞋凌乱摆着,柜子上叠着各种宝宝。 杨晓健曾委婉劝过他们,该花时得花,该省时得省,不然,扛不住一点风险。两人听不进去这些,仍大手大脚的花钱,后来,上一年年末,丈夫被公司裁员,再加上老人因为流感引发一些并发症,医药开销让他们苦不堪言,这一段时间,夫妻俩长吁短叹,后悔没有留一些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在占有物品的同时,我们的精力与金钱其实也在被它占用。降级消费才能升级人生。在物质主义的冲击下,克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是普通人跨越阶层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二、情绪垃圾

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主人公卡罗林总被一些小事,对家人大吼大叫,女儿弄乱的房间,儿子将课本忘在学校,丈夫回家太晚,都会被她劈头盖脸的痛骂一顿。
有一次,他在家准备晚餐,打声招呼家人过来帮忙,丈夫和儿子忙着玩游戏,只有女儿过来摆好了一家人的餐具。他不但不夸女儿,反而生气地嚷道,你就做这么点小事。
女儿觉得委屈,跟他顶了几句嘴,他便不依不饶的责骂女儿不尊重自己。丈夫听不下去,帮女儿辩解,他又将矛头转向丈夫,不怪你太惯着她?
最后,女儿愤怒的选择了离家出走,丈夫和儿子也不愿再搭理他,家庭不安,百财不落,成员之间不能劲往一处使,没法拧成一股绳,日子就难有兴旺之日。一个家想要蒸蒸日上,就得先扫掉家里的情绪垃圾。
作家明前茶曾在旅行时,路过一家生意火爆的鱼丸店,每天买鱼丸的人,都排起十几米的长队,他好奇的进店观察,发现这户人家的每个人都能给到对方情绪价值,板块打碎了,老板急着说是自己不小心,老板娘说,是自己放的地方不对。70多岁的老母亲连忙过来,说是自己没帮上忙。从这个细节中,他明白这家店为什么生意会如此火爆。
李鸿章曾经赐予乔家一副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很多时候,一个家庭的穷困,源于彼此之间的内耗,家庭成员如果能同舟共济,少埋怨,多鼓励,那么,再穷也能发家致富。

三、信息垃圾

之前,看到一位网友发表过一个观点,穷人的家庭就是垃圾堆。他说,自己的妈妈整天在背后说别人的家长里短,或是嘴碎一些邻居家鸡毛蒜皮的事,让他一度觉得这些就是生活的全部。他还说,父亲口不离三字经,他也因此染上了喜欢说粗话的习惯。
这个网友的经历让我不由得想起之前的一个走红网络的女孩。她的家庭交流模式与上面的网友迥然不同,这个小女孩叫浅浅,在一次回家路上,被爸爸用英语问一个刁钻的问题,如何看待俄乌局势。这个问题,哪怕是让一个成年人来谈,多少都要费一番功夫,浅浅只是思索了一会,立刻就用流利的英文做出了回答。先是对那些在战火中饱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随后,又说起自己最近在看《三国演义》,而当下,俄乌局势就像是三国里发生过的情节,美国和北约就像是曹操,俄罗斯是江东的孙权,乌克兰则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她还进行了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看过《三国》的人就知道,这个比喻精妙极了。
人们在赞叹孩子的英语口语和文化素养时,更佩服这位爸爸的远见与睿智。别的家庭在琐事上消耗时,这位爸爸和女儿却在探讨有价值的内容。我一直赞同一句话。家,也是休息的地方,成员之间互为老师,互为学生。如果家里产生的都是信息垃圾,我们就没有进步,没有成长。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回忆到他小时候的生活,他父亲辞职做律师,他会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会详细的向母亲诉说,比如,为什么事,涉及什么人,等,他们俩还会一起分析,一起讨论,父亲也会经常跟他交流一些文学知识,有时会抽背他的古诗词,有时会把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情说给他听。对于杨绛来说,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家是另外一个学校。每一个父母都是一位老师,你在家里面聊的话题,谈的观点,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人。认可一种说法,“脏门难揽财,浊人难有福”。
如果你的家庭里装满物质垃圾,情绪垃圾,信息垃圾,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好运财运都会从你身边溜走。一个家庭想走上坡路,就得一一扫掉这些垃圾。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名叫《蜀鄙二僧》,故事讲述了两位住在蜀地的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他们都心怀去南海朝圣的梦想,然而,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却截然不同。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富和尚因为担心海上风浪太大,忧虑路途太遥远,始终未能下定决心出发,他每天都在反复思考着各种可能的困难和风险,海上会不会遇到风暴,路途遥远,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需要准备多少物资才能确保安全?这种种的顾虑让他迟迟未能踏出第一步。始终停留在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中。
而穷和尚却截然不同,他没有那么多顾虑和担忧,它只简单地带上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朝圣的旅途。一路上,他遇到过风雨,经历过艰难,但这些都未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坚信,只要开始行动,一切困难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于是,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最终成功到达南海,并顺利返程。
第二年,穷和尚不仅实现了朝圣的愿望,还带回了丰富的经历和感悟,而富和尚却依旧困在自己的思虑中未能迈出第一步,尽管他有着比穷和尚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正是因为他过度的担忧和犹豫不决,使得他与梦想渐行渐远
他们两者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外在条件的优劣,而在于内心的意志和行动力。 天下之事,总是“困于想,而迫于行”,那些停留在原地空想的人,只能永远受制于穷困。而那些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实现人生目标,光有梦想和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付诸实践。凡事少点思虑与纠结,多点尝试和行动,才能用自己的双手推开财富的大门。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勇气和决心行动起来,成功的道路就会在脚下延展开来。
愿你我都能少一些犹豫,多一些行动,勇敢迈出第一步,用实际行动去迎接更加富足和成功的未来。愿你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步步坚定,勇往直前。 来自《财之道》三个月前发在YouTube上的视频。 2024年9月24日
网址链接:https://youtu.be/4SRckrOcvzc?si=DTEOmLipVTK3DcQE
Video preview
 
401文子评价;
  1. 这是一篇鸡汤文,因为它所有的论述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叫做“幸存者偏差”——只说成功者怎么样,却不说,盲目行动的二百五/冲动狂怎么样了。只看到成功的人曾经行动过,没有想到成功者也是在各种各样的事儿上都退缩不前。所以,它是鸡汤文,谁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真的去做,就知道一点都不靠谱。
  1. 还有,就像说世界首富一定能挣钱一样。很多东西都是废话。不行动就不可能成功,就是此类废话。傻子也知道。需要行动才能成功,反复强调这种傻子都知道的话,只是洗脑而已,不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甚至是最不值得强调的条件,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满足它。所以,以此也能认定他是鸡汤文。
  1. 节律。节律很重要。节律能够减少意志力的消耗,……人是社会动物,必须接受反馈,才能维持意志力。所以,团队合作才是克服行动迟缓的妙着。强调个人意志力,只是说教,很难解决问题。单个人,很容易意志消沉,一群人互动,互相激励,很容易成事——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1. 家庭会议才能够维护家庭传承。减少不良情绪。
  1. 实物垃圾,情绪垃圾,信息垃圾,这个细分很好,确实值得警惕。危害最重的不是实物垃圾,而是情绪垃圾和信息垃圾。
  1. 事实不能证明事实。成败和对错无关。这很多例子都是以取得好的结果来反证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这种论证手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就说穷和尚和富和尚的例子,如果穷和尚毫无准备就去了,路上死掉了。那难道就证明富和尚迟迟不出发是对的吗?孤证不立,求和上复合上只是非常偶然的一件事儿。不具备任何统计学意义。所以,这种论证手法很低级。是前现代人或者野蛮人的思维手法,单纯是为了洗脑,不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上讲,孤证不立,无论成败都没有统计意义,不应该采用。就好像,两头猪生病了,我拿棍子往一头猪身上敲了一棍子,这头猪过了几天康复了,另一头猪,我没有敲他,他死掉了。难道我敲一棍子就是治疗猪病的最佳方式吗?很显然不是,敲一棍子和这个猪康复之间只是有联系,但这种联系非常的微弱,不具备任何统计学意义。只是凑巧。
  1. 事实上,买房行动果断的人,现在有多少人套牢在高位?可见,盲目行动的危害更大。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评估不行动的后果,避免不行动造成的损失。抢劫的杀人的也都很果断。后果并不好。
    为何行动迟缓?仅仅是因为过度思考吗? 错!是缺乏合作伙伴和节律不对。 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团体,就能搞定速度问题。
     
     
    badge